(张一为金融街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)聚赢盘
一、PPI现状:经济体感差异与工业利润承压
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2022年以来我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(PPI)呈现负增长调整态势。价格的负增长导致相同经济增速下的经济体感分化:同样是5%的经济增长,当价格指数上涨3%时,企业和居民的实际体感增速相当于8%;而当价格指数下降3%时,体感增速则降至2%,对经济运行的微观感受影响显著。
PPI的负增长对工业企业利润形成巨大挤压。国家统计局2025年7月发布的工业经济数据显示,2025年上半年我国经济保持良好增长态势,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4365.0亿元,同比仍下降1.8%,工业企业盈利压力亟待缓解。
二、政策部署:聚焦产能出清与恶性竞争治理
2024年7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“要强化行业自律,防止‘内卷式’恶性竞争”,从行业规范层面为价格稳定奠定基础;2025年7月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进一步深化政策导向,强调“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,聚焦重点难点,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,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,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”。
从政策逻辑看,上述部署核心在于通过产业政策与行政手段协同发力,逐步推动过剩产能出清聚赢盘,从供给端优化市场供需结构,为PPI回升创造基础条件。
从历史实践看,行政手段是短期内调节产能过剩最直接有效的方式。无论是20世纪90年代的纺织业结构调整,还是2015年之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对钢铁、煤炭等高耗能产业的治理,行政化去产能均对行业快速出清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,有效缓解了特定时期的产能过剩压力。
但需注意的是,仅靠行业调控难以全面应对当前PPI负增长态势。从当前经济运行特征看,逆周期的总需求调控政策同样是推动PPI走出负增长区间的重要支撑,需与供给端治理形成“供需双稳”的政策合力。
三、结构差异:此轮PPI下行的行业广泛性与需求诱因
与上一轮PPI下行周期相比,此轮PPI负增长呈现明显的行业广泛性特征。国家统计局对PPI的行业拆分数据显示,本轮PPI负增长中,下游偏消费制造业和公用事业行业价格下跌的贡献率达到29.3%,远高于2012-2016年PPI下行周期中9.3%的水平。
上一轮PPI连续54个月下降主要由采矿业和上游原材料行业价格下跌主导,而当前地产深度调整等因素带来的需求不足,已传导至中游制造与下游消费领域,导致多行业价格同步承压。这一结构变化也直接造成本轮周期中居民消费价格指数(CPI)相对疲弱: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核心CPI增速中枢从上一轮周期的1.5%降至0.5%,供需两端的联动压力更为显著。
四、长期视角:产能过剩的周期性与需求复苏的消化作用聚赢盘
从长期视角看,产能过剩具有显著的周期性特征——随着经济复苏与总量增长,此前的“过剩产能”可能逐步被市场需求消化。以我国钢铁行业为例,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后,粗钢产能曾降至10亿吨以下,但随着后续经济增长带来的需求增加,粗钢产能又逐步回升至11.43亿吨,印证了需求对产能的消化作用。
需注意的是,成功去产能的前提是准确预判行业需求变化趋势,但这在经济学研究中始终是难题。即便在发达国家,产能与需求的匹配也需长期动态调整。
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2012 年以来我国已历经两轮较长时间的PPI负增长,呈现“产能过剩-产业调整-产能再过剩”的循环特征。但这一现象本质上是我国经济彻底摆脱短缺状态的体现,是经济体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共性特征——数据显示,1960年代以来,高收入国家CPI平均增速为4.6%,低于全球5.9%的平均水平,且经济体收入水平越低,通胀率往往越高,反映出经济发展与价格稳定的内在关联。
因此,对于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部分行业周期性过剩问题,不宜通过激进手段去产能(尤其是损害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产能),以免削弱长期经济增长潜力。更合理的路径是通过逆周期扩张政策稳投资、稳消费,为下一轮经济周期积蓄动能。同时,需切实遏制地方政府在发展股权财政、拓展财源过程中,对特定产业的非市场化补贴冲动,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,为PPI回升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基础。
第一财经一财号独家首发,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构成投资建议。
张一
相关阅读8月核心CPI同比涨幅连续第4个月扩大。
6 454 09-10 10:18成品油迎调价窗口;2025苹果秋季新品发布会;科创板指数进行三季度调样。
5 668 09-07 09:27“两新”政策实施以来成效明显,带动相关行业利润增长较快
8 391 08-27 11:459月降息是正确的政策选择,但需以审慎和灵活的姿态执行,以确保经济在复杂环境中实现软着陆。
370 08-24 20:14反内卷行情进入第二阶段聚赢盘
352 08-24 19:15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佳成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